- 课程简介
- 课程内容
1.颅骶骨概念及其历史和发展
2.生物动力学范例
3.出现——源头、存在和自我
4.疗愈师的支点
5.当下、操作的具体化和静观
6.疗愈师如何做到中立
7.触诊和感知
8.如和在能量场域里面保持当下
9.如何在能量场域里面完成触诊
10.如和通过接触创造安全的场域
11.主要呼吸机制的五个核心
12.主要呼吸系统;生命呼吸和三种潮
13.如何与更广泛的感知领域工作
14.感知和触诊三个潮:颅腔节律的脉动(CRI)、中潮和长潮
15.如何感知能量场域的变化
16.创伤——第1部分:源头和健康
17.触诊——流体潮汐
18.流体潮中的静止点
1.如和在个案过程中给予安全与支持
2.流体是什么
3.身体的整体观是什么
4.流体动力学及其影响力与作用
5.胚胎学第1部分:从受孕到原始条纹
6.中线第1部分:
(1) 作为流体核心
(2) 脑脊液
(3) 心室
(4) 液体中的流体:及其影响力
(5)流体光
(6)流体中线和流体驱动
7.潮的节律和无序流体的节律:
(1)就像河流的流动:静止、停滞、急流、漩涡
(2)流体支点;在能量场域里面如何感知、识别及保持
(3)横向波动和增加影响力的表达
(4)触诊技能:如何倾听手下的感受、如何诊断触诊、如何疗愈
(5)理解和感知静止点在疗愈过程中的作用8.创伤第2部分:
(1)安全、危险和生命受威胁
(2)源头和过度
(3)往复运动9.聚焦:感觉
10.长潮练习
11.临床与练习
1.组织的运动性——流动性和张力:相互张力的运动与节律
2.感知组织、流体及其影响力的功能单位
3.组织节律的触诊
4.颅骨动力:花瓣
5.往复张力膜(RTM)——自动的转变
6.RTM和流体通道——静脉窦介绍
7.整体转变的定位;通向内在疗愈力的大门
8.变形模式和组织记忆
9.理解和感知生物动力和条件力
10.自然支点和惯性支点
11.感知经验的条件模式
12.疗愈过程的核心:平衡状态
13.优先方向
14.静止在疗愈过程中的作用
15.创伤第3部分:分离
(1) 慢下来16.CV4通过组织运动与节律
17.临床与应用
(2) 面向身体感知
(3)WOSI(重量、轮廓、皮肤和内部)
1.颅腔以及结构和功能的统一
2.重新审视关系能量场的触诊;感知、调节、聆听和诠释
3.胚胎学第2部分:颅间充质细胞
(1)骨与膜的连续性
(2)头部是一层伴随骨岛,充满流体的膜
4.单个骨骼的运动和颅缝的分离
5.增强技能
6.“做或不做”的原则
7.贝克尔博士的三步康复过程:
(1)组织、流体和影响力的平衡状态
(2)感知平衡状态下的健康表现
(3)感知组织和流体的重组
8.疗愈诊所或中心及其定位
9.聚焦:作为从业者的调节技能和支持创伤解决的文字技能
10.深入到静止点:骶骨CV4
11.临床与应用
1.从婴儿的角度看出生过程
2.出生能量和出生点亮意识
3.出生作为一种形成性转变:身体和心理印记
4.出生之旅和出生表现
5.出生阶段
6.颅骨模型—基底部连接处(SBJ)的模式
7.SBJ的重要性和SBJ对于全身的重要性
8.SBJ的生理模式
9.SBJ的非生理模式
10.案例记录有分享
11.骨内应变介绍—枕骨
12.创伤第4部分:整合语言技能
(1)冷冻、分解和活化
(2)介绍“多变性理论”和社会活动13.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
14.临床与应用
1.在其功能单位内区分组织、流体和影响力
2.三个身体的延迟性质:身体、流体和潮汐体
3.脊柱和结缔组织的连续性
4.胚胎学第3部分:脊索和体节的形成
5.脊柱
6.脊椎胚胎学:使用脊椎三联体
7.脊椎动力学和平衡状态
8.颈部、胸部和腰部区域
9.神经促进第1部分:促进节段和躯体细胞循环
10.脊柱胚胎学流体区
11.中线部分2:原始中线
12.加深中线的静止状态
13.健康中线的延迟性质
14.枕骨、寰椎和中轴——中线弯曲的地方
15.蝶骨、枕骨和寰椎的上部胚胎学三联体征
16.倾听和回应固有的疗愈计划——效力的自动转移
17.静止点:EV4
18.临床与应用
1.结缔组织和结缔组织动力学
2.全身结缔组织基质
3.对结缔组织功能的新理解
4.筋膜作为沟通途径和感知器官
5.生物群落:全身模式
6.液晶基质
7.横向结构;四个隔膜
8.外围关节的工作原理
9.原始模型——健康蓝图
10.创伤第5部分:创伤技能回顾
11.临床与应用
1.颈静脉孔和颅外流——清除颅液引流的出口
2.静脉窦引流系统
3.后腔—大脑
4.思维和大脑
5.中线部分3:量子中线
6.胚胎学第5部分: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;外胚层的故事
7.中枢神经系统的能动性
8.神经系统促进和应激反应
9.心室
10.“小鱼之旅”
11.液体光
12.第三脑室动力学
13.垂体和松果体
14.神经内分泌因素
15.概念意识:存在基础的意识
16.临床与应用
1.沟通与合作——总体存在
2.骨内脏-头盖骨-上腭骨作为中枢,悬挂在前额
3.面部骨骼的原动性和活动性
4.额骨、鼻骨、泪腺和筛骨相互关系
5.面部和硬腭:犁骨、腭骨和上颌骨
6.上颌骨的模式
7.胚胎学第6部分:咽弓的衍生物;骨骼、肌肉、颅脑神经
8.头部、面部和喉部的胚胎学流体场
9.创伤第5部分:“多变性理论”和总体参与系统
10.婴儿、总体参与和自我调节
11.实际反馈
12.身体内脏介绍
13.胚胎学第4部分:身体内脏
14.心脏和肺
15.临床与应用
1.下颚和骨盆
2.颞下颌关节(TMJ)及其相互连接
3.舌骨
4.胸锁乳突肌和翼外肌
5.TMJ韧带特有的动力学和惯性模式
6.牙齿工作问题
7.颅骨-骨盆共振
8.眼睛、骨骼眼眶和颧骨
9.隔膜下方
10.胚胎学第7部分:内胚层的故事
11.腹部动力
12.肝、胃和肠道
13.第六感觉-大脑交互作用和“第二”大脑
14.小肠和大肠
15.实用反馈
16.固有疗愈计划:“神秘的大门”——深入到平衡状态和长潮
17.临床与应用
1.结束循环:回到起点——实践中的生物动力学
2.产前动态介绍
3.调整“内胚胎”和完美健康
4.成人的出生印记;出生是一种成长经历
5.“树枝弯曲,树便倾斜”
6.生命陈述
7.与婴儿和家人一起工作的原则
8.出生点亮——脐部、心脏和肺部
9.脐带作为组织中心和关系中线-脐带休克
10.与“另一双手”一起工作
11.组织技能和疗愈原则的回顾
12.分娩医生;开始实践
13.实践管理
14.固有疗愈计划;动态静止和节奏平衡的交换
15.整合和完成